首页 > 资讯 > 正文

为什么我们都爱上了健身课?

2021年06月15日 11:00   来源:扬子晚报   

  冯华 青年作家、影视编剧。擅写推理小说,作品横跨小说、电影、电视等多个领域。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、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。  

 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“笑话”: 

 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,好心人趴在岩边喊:“快把你的手给我!我把你拉上来!”吝啬鬼死活不肯伸出自己的手,眼看就要淹死了。那个好心人忽然醒悟: 

  “我把手给你,你快抓住我的手!”他冲着水里的吝啬鬼喊道。吝啬鬼立刻竭尽全力抓住了好心人的手,因此得救。 

  这个“笑话”其实是“框架效应”的有趣呈现。 

  2002年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卡尔曼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。他是因为“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,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”而获奖。简单描述卡尔曼教授的研究理论,就是当一个人讲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倾听者不一样的感觉,从而使倾听者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决策。 

  年初我在附近新开的健身房办了会员卡,买了私教课。我曾在之前一篇专栏文章中写过那次啼笑皆非的“遭遇”。我的教练姓郝,从体育学院毕业没几年,相当年轻。而我坚持运动很多年,平时也喜欢自学运动健身的知识,刚开始跟郝教练训练时,只想尽快把买到手的私教课用完,避免“经济损失”。 

  上了几节私教课后,我对健身课的认识发生了改变。每次上完训练课回家,都想把学到的知识免费传授给也喜欢运动的爱人。我家有各种健身器材,就像一个小型的健身房,两人经常在里面训练。 

  “硬拉的时候腰不能弯,否则腰椎很容易受伤。”我对他说,“郝教练说的。” 

  “划船时不要耸肩,不然肩胛骨打不开,练不到背阔肌。”我说,“郝教练说的。” 

  这些知识点,都是经郝教练指点纠正,我亲身体验到良好训练效果的。但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,爱人就是不接受我的“传授”。一气之下,我悄悄为他也买了郝教练的私教课程。课程不能转让,节俭的他不敢浪费,硬着头皮去上了第一节私教课。 

  “这些课一上完,绝对别再给我买课了。”第一节课,和很多刚去健身房的中年男一样,他也被虐得“鬼哭狼嚎”,一回家就向我叫苦,“这几天没法走路了。” 

  三天后,他瘸着腿去上了第二节训练课。回来后,仍然和我大谈“被虐”之苦,同时告诉我,已和教练约好了下周的课。 

  “这么痛苦,干脆别去了,”我故意说,“实在不行,我去找他们经理商量,争取把你的课转到我名下。” 

  “不用换,我能行。”他干脆地说。 

  “你不是一直抗拒私教的吗?还嘲笑我被健身房忽悠办卡买课。”我指出事实。 

  “小郝带了两节课,感觉不错。”他说,“和你讲的不一样。” 

  “不可能,教练说我练得很正确,我就是按教练的方法教你的!”我不服气。 

  “反正不一样。”他总结,“我要跟小郝练。” 

  为了印证我没曲解郝教练的指导,我俩一起约了一次课,我们在教练指导下轮流进行同一组训练动作。整个过程中,我注意观察,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。 

  他的肩部僵硬,我对他说:“你必须先激活肩部,不然肩袖越来越紧张,会得肩周炎。” 

  教练则说:“激活肩部,使你的肩袖肌群得到松解,肌肉训练越充分,肩膀越健康,不得肩周炎。” 

  我说:“不拉伸就训练容易受伤,还可能残废!” 

  教练说:“经常拉伸可以使你的身体更灵活,运动更安全,体态更年轻。” 

  当教练布置了每组动作的目标,我们快坚持不下去时,教练总是这样说:“再坚持一下,三、二、一……非常好!” 

  我忘了我是怎么打击、吓唬他的……虽然是出于一片善意。 

  “框架效应”指出: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,就像一个无形的框子或架子,扔进了倾听者的脑海,悄无声息地影响或限制他们的思维。 

  那个好心人在最后关头扔出一个正确的“框架”,拯救了吝啬鬼的性命。


(责任编辑 :韩璐)

分享到:
35.1K
P020171018397604994034.jpg
·延深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