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 > 正文

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冠疫苗的两大难点

2020年09月02日 10:58   来源:工人日报   

  8月29日,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上,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院士强调,“我更希望能够通过数据反映出疫苗的真实情况,尤其是与其安全性相关的数据。另外要更加客观地去解读这些数据,而不是以新闻为导向来看待疫苗的一些热点。”

  科学关注新冠疫苗不良反应

  目前已经正式发表数据的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有四种,分别是中国的重组新冠疫苗Ad5-nCoV、英国的ChAdOx1 nCoV-19、美国的mRNA-1273、德国的mRNA BNT162b1(核酸疫苗)。

  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重点。陈薇院士介绍,这四种疫苗从临床数据比较来看,在安全性上,中国这种疫苗安全度相对较高。以≥38℃为发热标准来计,中国Ⅰ期、Ⅱ期数据加起来总发热率为4.8%,英国疫苗发热率为17.2%,为2级中度标准,美国疫苗发热率为22.8%,德国疫苗达50%,为4级危重标准。头痛发生率,中国疫苗最低。她指出,从这些指标来看,国内这种疫苗在受试人群中相对是比较安全的。

  免疫原性是另一项重要临床数据。陈薇院士介绍,不管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,国内新冠疫苗检测中,490人全部作了抗体检测。有关体液免疫中,英国疫苗检测数据类似于抽样数据。德国疫苗未做细胞免疫数据,美国疫苗检测人数为45人,均做了体液免疫检测,但细胞免疫检测只有15人数据。

  陈薇院士认为,这4种疫苗在未来的有效性上,都是非常有希望的。

  不久前,陈薇院士带领其团队研制出的Ad5-nCoV新冠疫苗,已经获得我国首例新冠疫苗专利。根据WHO的要求,Ⅲ期临床需要2万人以上入组。国内目前做了4万人入组的临床方案,正在多个国家推进。

  疫苗关键指标是安全性和有效性

  世卫组织官网显示,全球有170多种疫苗正在研究,30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。

  新冠疫苗的研发技术路线分三类,第一类为传统技术路线的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,第二类为基因重组技术路线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(体外表达抗原);第三类为疫苗新技术路线的病毒载体疫苗(复制型和非复制型)、核酸疫苗(DNA疫苗和mRNA疫苗)。

  8月21日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,梳理、总结不同技术路线的特性,可为了解疫苗和将来可能的使用、制定免疫策略提供参考。

  王华庆表示,哪种技术路线最终被采纳,谁走向终点目前都是未知数,采用多种技术路线研究是为了疫苗有更大的胜算,有更多的选择。目前的临床试验还是基于常规,疫苗的关键指标是安全性和有效性,对一个大流行传染病要用疫苗去控制,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短时间内的生产供应量。最新技术路线可以短时间内实现大量生产。

  “人体挑战试验”未必能一蹴而就

  不论是哪种技术路线研发的新冠疫苗,除疫苗紧急使用外,都要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
  王华庆表示,之前在其他疫苗研发的过程中,发现了ADE(抗体依赖增强)问题,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时,也有许多专家有类似担心。三期临床试验的现场要新冠肺炎在持续发生或流行,在这样的现场才能评价ADE是否在新冠疫苗接种后发生,评估预防发病的收益和患ADE导致的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。

  7月16日,包括15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00多名科学家公开呼吁进行人体挑战试验,即挑选出一部分健康的年轻人,使其暴露于新冠病毒之下,以此观察那些接种了疫苗的人是否能够避免感染,从而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。尽管科学家过去曾在流感、疟疾、登革热等病使用过“人体挑战试验”,但在陈薇院士看来,这项实验除了技术性的问题外,更应考虑其医学伦理、法律以及国际舆论等方面的内容。

  陈薇院士表示,大家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,但除了新冠疫苗本身,更多的应该鼓励技术的共享性,希望国内外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与协作,互相借鉴、互相学习,或将对疫苗研发甚至其他领域产生更多启发。


(责任编辑 :支艳蓉)

分享到:
35.1K
P020171018397604994034.jpg
·延深阅读